人間通訊社

2025年10月02日 星期四
星雲大師全集
首頁 > 文化藝術> 傳統民俗技藝 龔一舫匏刻藝術盡在佛館

文化藝術

字級

傳統民俗技藝 龔一舫匏刻藝術盡在佛館

【人間社記者 郭素好 大樹報導】 2014-11-10
「高雄2014國際書展暨全民閱讀蔬食博覽會」11月7日至16日在佛館舉辦。佛陀紀念館邀請高雄市港都傳統技藝協會共40家參與,台灣著名的匏刻藝術家龔一舫,也現身佛館,將創新的匏刻藝術分享與會大眾。

葫蘆音近「福祿」,中國人喜以諧音相近的物品象徵吉祥、喜氣。民間流傳「厝內有一瓠,家內才會富」〈台語發音〉,意指家裡擺放一個葫蘆,比易發財、富有。葫蘆也是常見的蔬果之一,和生活密不可分,而在民俗傳統中,常被製成日常使用器皿,也因此視為吉祥物,廣受歡迎。

龔一舫的匏刻手法與傳統不同。他在自己的農田裡,大量種植葫蘆,從中發現突變品種,待成熟、乾燥、防腐處理後,再依品種的形狀,展開不同主題的創作。龔一舫說,葫蘆為天然的材料,若不經過處理,很容易生蛀蟲。所以素材處理須經過水煮、浸泡防腐劑、防潮處理三個過程。

傳統的葫蘆雕刻,線條多半單調,但有國畫基礎的他,沿襲古人手法,研究摻雜國畫浮雕的技巧,經過30年的鑽研與改進,以創新手法,建立個人獨特風格。

他利用國畫五分色的方法,使原圖案層次分明,再用浮雕技巧,突顯層次,讓圖案看起來栩栩如生。他更研創「匏塑」系列作品,以獨特立體化的方式,表現童玩樂趣,生活的巧思、鄉土的色彩,取材廣泛,運用巧妙,將素材提升且發揮淋漓盡致。

創作過程中,他從彩繪、烙燒、雕刻、鑽孔,甚至以紮綁、打結等方式限制葫蘆生長,還用植物染、打蠟、仿古、貼金等方式,把葫蘆徹底改頭換面。凡是經他雙手整形過的大小葫蘆,不管原來樣子是什麼,最後都賦予滿滿的藝術生命。

近年來,龔老師不藏私,用心的推廣教學,將葫蘆雕刻藝術成功生活化,讓更多人接觸到葫蘆的藝術。
12345678910第1 / 62頁
追蹤我們